有灯无月不娱人,有月无灯不算春。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——元宵节,赏花灯、猜灯谜、舞龙狮,在昆山,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一喜庆团圆的节日。
元宵节重在一个“闹”字,俗称“闹元宵”。“昆山人‘年’的概念是从腊月廿四开始,一直要延续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才结束,时间跨度很长。” 《昆山文史》专职编辑、地方传统文化研究者郑涌泉向记者介绍,传统节日有三个“夕”,即元夕、七夕和除夕,元夕是第一个“夕”,就是元宵之夜。
古时,到城隍庙看灯是昆山特有的习俗。“原来昆山有城隍庙,庙里有一盏特大的琉璃灯,称为‘大珠灯’,直径五尺,平时吊在大殿梁上,元宵夜放下来让百姓加注清油近距离观赏,为百姓所珍爱。” 郑涌泉说。
元宵夜昆山人要吃元宵,也有吃馄钝的。所谓“元宵”就是用糯米粉做成小丸子,放白糖桂花,象征甜甜蜜蜜。“现在则演变成吃宁波汤圆了,但应该还是要吃甜的,吃鲜肉馅的就有点偏离节日文化内涵了。”郑涌泉说,在张浦、千灯、淀山湖、花桥及昆北地区的一些村镇上,元宵节晚上要吃“扬糊涂”,又叫“扬粉粥”,通过在米粉中加入青菜、肉丝、豆制品、荸荠、老菱肉等食品,做成美味可口的羹,这一习俗至今在昆南一些村镇上传承。
据老一辈回忆,除猜灯谜以外,清代时期,昆山元宵节还有儿童扮演戏文里的角色追着纸灯团团转,叫做“走马灯”。后来因太过奢华被淘汰了,代之以六个立面画着戏曲或传奇人物的纸灯,利用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使灯自动回转,就是现在还能见到的“走马灯”。
“小孩走三桥,聪明伶俐读书好;小伙走三桥,事业兴旺步步高;姑娘走三桥,青春亮丽更苗条……”在旅游古镇周庄、锦溪、千灯,每当居民婚宴喜事、生日庆贺、婴儿满月时,游客总能看到居民“走三桥”的情景。早先,元宵节时,昆山妇女会结伴来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,来回路线也重复,祈免灾咎,抖去晦气,如今已发展为一些古镇的一项民俗旅游项目。
时代在发展,文化也在演变。由于道路、人口、交通以及文明进步等因素,不少传统活动趋于消失,早先一些集中于大街小巷的讲究“热闹”的群众性民俗活动转变为集中于广场、活动室的群众文艺活动,而如吃元宵、猜灯谜等一些文化生命力较强的传统活动被保留,并融入了现代文化的内涵。据了解,元宵节当天,我市举办“鹿城一家亲,元宵喜乐会”等系列主题活动,昆山开发区、昆山高新区、周庄、锦溪等区镇社区也组织包汤圆、舞龙狮等群众文化活动,市图书馆还举行千人灯谜会。
“一方面,要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,大力营造传统节日氛围,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及内涵;另一方面,坚持继承、发展、创新并重的原则,解决其在现代社会‘水土不服’的难题,使其更加人文化、生活化。”郑涌泉说,结合旅游城市建设,可有计划、有条理、有体系地推进元宵节等传统习俗活动的包装和设计,使其更好地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,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落地生根。
服务热线
55137186